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求原教师>>课题研究>>市级>>数学游戏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 兴趣的研究>>过程性材料>>文章内容
马晓明 我们认识的数
发布时间:2016-12-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姜肖伶

求原,教研快讯 

 

 

 


【新闻速递】

三井实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系列三

小组合作 师生共长 智慧共生

又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又到了春花烂漫的季节,三井实验小学香槟湖校区的数学教研组进行了合作共生的求原课堂研讨。

本次的研究课由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马晓明老师执教数学实践活动课型——《我们认识的数》。马老师把全班分成10个小组,课前小朋友们开展了小调查;课堂上孩子们在小组里兴奋地交流着在身边、在生活中找到的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本课中最吸引孩子的要数开展的合作游戏——抓豆豆了。看,孩子们在微视频的引导下明确了小组合作的程序,活动开展的顺序,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实践活动。猜一猜、估一估、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有序开展起来,在活动中孩子们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在每一次活动后马老师都会引导孩子们回顾、提升、总结,使得孩子们在一次次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数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不断提升。

在活动的研讨中,老师们都由衷地钦佩马老师的高品位设计,不断地向马老师讨教在一年级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4人小组合作的方法。扎实有效的研讨让参与的老师们感觉收获不少,相信待到秋霜压枝头,共生果实累累枝

图、文:颜素青

 

 

 

【求原课堂】

们认识的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二册《我们认识的数》。本课是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数感。

2、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计能力。

教学难点:会根据一把蚕豆的粒数估计出一把花生,一把黄豆的粒数。

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询问自己家里每个人的年龄(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准备一句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2、课前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好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

      3、分小组准备好蚕豆、花生米、黄豆等。

[评析:课前准备充分。本节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教师根据活动所需的材料和活动的方式作了充分、周密的考虑,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数学活动提供了保证。]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比一比

(一)说一句话

 1、出示小组用数交流的场景。

提问:他们说了什么事?里面有哪些数?

2、组织个人交流。谈话:这几个小朋友可真是有心人,你也能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小组交流。出示要求:每人至少说一句,别人说的时候其他人认真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朋友作为代表发言,小组都说完后坐端正。

3、小结:原来数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出示课题:我们认识的数。

(二)说年龄

1.师: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了解家中每个人的年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名多人说。

一般情况下,小朋友及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约是多少岁?

2.出示小明一家图和问题。

1提问: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他们家都有谁?小明告诉我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你们帮我猜猜这个人可能是谁呢?

2)小明的妈妈今年年龄在3035岁之间,而且是一个单数,她可能几岁呢?、

3.出示:“我们班有45名同学”和“我们班有同学”比较有数和没数有什么不一样?

随机板书:明白。

小结:对了,有了数就把事情讲清楚了,讲具体了,生活中没有数还真不行!

活动二:猜一猜,数一数。

刚才我们在小组里说了生活中的数,接下来有关数的游戏活动要你来参加,愿意吗?

1、猜蚕豆粒数。(看视频)明确要求:猜——记——数——记——说

1)请大家在组长的安排下,先猜一猜,再数一数,说一说。

2)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互动点评,重点比较猜的数和数的数,用差不多和同样多等词来说。

4)比较思考:大家同样抓了一把蚕豆,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数到16粒,有的数到20粒,有的数到24粒呢?(蚕豆有大有小,手有大有小)

2、猜花生米颗数。

1)先观察花生米,抓一把花生米,小朋友先猜一猜大约有多少粒,把它记录下来。呈现2种资源,比较谁猜的合理。

2)小组活动。最后每人抓一把,数一数。

2)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

3、猜黄豆颗数。

1)如果让你抓一把黄豆,你能估计出大约有多少粒吗?指名说。为什么比花生米多呢?

2)验证:指名抓一大把黄豆,放在投影上,数数一共有多少粒?

3)比较一个同学的三次活动的数量,说说有什么发现?

4、活动反思。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因为一粒黄豆比一粒花生米小得多,所以在估计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一把黄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要多得多,这样估计出的结果就会和实际的结果比较接近。

同一个人同样抓一把,东西越大,抓的粒数越少,东西越小,抓的粒数越多。

5、联系生活。

其实刚才同学们的“猜”也可以说是估计,这是一项本领,不光抓花生、抓黄豆的时候要用到估计,平时学习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估计。

活动三: 看一看,数一数。

在刚才的活动中小朋友们通过猜一猜,数一数,学会了估计的本领,还想继续参加数学活动吗?

1、谈话:你能找到教室中的数吗?

2、出示课件中学生在校园里数数的场景。提问:走出教室,到校园里你想数数什么?

3、课外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后你们走出课堂经常看到许多事物,请大家也去看一看、数一数吧!

活动四:介绍数的发展史。

【智慧碰撞】

活动记录

一、马晓明:关于数学实践活动的说明

教材背景:综合实践类型:操作型,场景型

用数可以描述身边的物体、现象、事件,能够准确且方便地表达、交流看到的、想到的内容。※结构:“说一说”——学习用数说话,体会数在表达中的作用    “猜一猜”“数一数”——数可以估计或者数出来(即实践活动中得到数)※教学要点:①引导学生用数说话。观看范例→自己构思→相互交流→评价反思~~~看书。他们各讲了什么?他们的话里都有什么? 用数讲话~~~构思。你打算说什么事情?用哪一个数?告诉别人什么? 悄悄地试试~~~反思。如果说的话里没有那个数会怎样?②估计粒数的思考线索。起始→判断→解释→验证→修证~~~起始。抓一把糖的粒数(抓与数)~~~判断。抓一把花生米会有几粒(抓与猜)~~~解释。为什么花生粒数比糖粒数多(推理)~~~验证。数花生粒数(不求准确,只要比糖粒数多一些就可以)~~~修正。估计一把黄豆的粒数③ 培养用数表达的热情。只要乐于观察,勤于数数,能知道许多事情。 “看一看”“数一数”是常用的、重要的、有效的活动

我们认识的数属于制作操作型动手活动,用学到的数看周边的世界,养成爱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习惯,准确方便表达。结构分为说一说、看一看、猜一猜。请小朋友通过听发言用数来数身边的物体。请学生感受到有了数之后会怎么样,对于实际物体有对应的概念,能够准确表达。从胡乱的猜到给了参照物能够大概正确估计。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蚕豆抓一把,不数,猜;比黄豆猜的数和花生数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重点观察黄豆和花生的个头,再猜、数。

小组学习:抓小组长要得力,老师的评价要跟上;活动要求要讲得很清楚。

不足:相互评价存在欠缺。由于时间仓促,应该加上小结,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二、评课

徐洁:第二部分猜一猜,通过小朋友自己积累经验,再说。关于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连接上是否可以改进。说一说的第二板块,年龄的猜数游戏,把几十多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把先前的知识加进来,这一点很好。

 

路焕:根据自己今天的教学经验,第一部分说一说,小朋友找的资源太有局限性了。第三部分先抓,再估,再数,小朋友的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关于抓的,规定怎么抓。小朋友要锻炼说的能力。

 

陈小娇:活动板块清晰,思路清晰,关注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学生之间的评价更有利于倾听习惯的养成。这节课学具的准备比较难调控。关于评价加星,可以把组分大一点。第一板块中代表可以综合小组其他小朋友的说法,集中进行发言。比较男生女生的说法,明确数的价值,联系数的用途。操作抓物体的过程,画一画直观展现。

 

闵霞: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巢红霞:关于为什么抓的数量不一样,手的大小、抓的感觉也不一样。

 

颜素青:与一上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区别,今天的实践活动是在活动中感受。关注积累孩子的活动经验。交流经验与活动经验。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板块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渗透知识目标,有数和没有数的比较,显现数在生活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小组活动中小组长真正起到了带头作用,关注小组长的作用。提前把小组长拎到一边培养。3次活动非常有层次,每次活动结束后都引导孩子观察。先观察蚕豆、花生、黄豆个头的区别再猜一猜,数一数。每次活动引导思考。教学中融合了数学文化的渗透,请小朋友回家编一个数学故事。小组评价,让孩子管孩子。通过班级教学之间的比较,发现自己所教的小朋友存在的缺陷,评课中穿插教育理念。

【评课反思】

《我们认识的数》之如何有效促进小组学习  巢红霞

今天马老师上了一节综合实践课——《我们认识的数》,这是一节活动课,具体来讲即学生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了解物体个头越大,抓的数量越少,物体个头越小,抓的数量越多;明白估一估是可以借助一些参照物从而使估算更正确,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本节课是以四人小组开展学习的,下面我就以本节课为例,谈谈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需要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  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教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开展合作学习。当学习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或是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发散性,亦或是一些活动课,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很明显,这节课就是属于后者。学生在交流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先在小组之间畅谈,再由组长汇报,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所有的学生开口说话,而且可以听到更多关于数的不同用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数无处不在的认识。

2、  组员搭配的合理性

所谓组员搭配的合理性,即在安排小组成员时,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按正方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

由于是一年级,在平时的交流中都是以同桌为单位开展。今天采用的是4人小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尝试,教师操作难度也比较大。因此一个合格的组长就显得格外重要。马老师在分组前就考虑到这点,在组长的选择上比较慎重。本节课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像组员说清楚任务,组织交流的顺序。这次在开展活动之前,学生是先观看了一段视频,然后模仿,这样给学生的要求就更明确了,同时组长也获得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消除第一次操作的恐惧感。但是很多时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机动的,这样对组长的要求也就高了,因此,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前对组长进行单独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组长的任务是什么,用什么样的话来组织组员的讨论,怎样推进讨论等。同时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明确职责。

3、  合作要求的明确性

学生受到年龄和能力的限制,老师制定的活动,必须要求明确,细化规则。今天在数一数活动中,马老师的活动要求是:(1)猜一猜,记下来;(2)抓一把,数一数,记下来;(3)比一比,填一填。这些要求层次清晰,语言简短明确,学生比较容易明白、操作。并且在活动之前,马老师还分别让3个学生把这3点分别讲了一遍,加深学生对要求的认识。

4、  评价跟进的有效性

今天这节课,马老师采取的评价方式一是加星,能及时完成任务或是安静的就可以获得一颗星,还有就是让其他小朋友当评论员,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互相促进。及时有效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如何有效评价小组的学习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参与进去,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点评,更具针对性,也更有效。其次,在点名交流时,每次评价都要有一个重点,比如第一次关注合作的流程是否正确,第二次关注组长的汇报,第三次关注其他学生的评价等,每次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促进合作学习更快地走向成熟。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生生互动,并且相互促进的学习方式,在以后的学习中势必会经常开展。在不断地开展中,老师们会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合作学习也会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认识的数》 评课稿

“我们认识的数”是一年级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后教材上所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

一、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认识的数

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马老师提前让孩子通过回家手机资料,课堂上再通过看范例是怎么说的,学生再小组合作说一说。学生说的内容大多是物品个数,比较单一,建议老师把孩子课前收集的资料展示一下,或者能让学生用学过的数,把生活中的事例说得更宽泛点,是否能展现一些生活的图片,创设一些情境,效果能更好,学生说的会更全面。学生倾听习惯非常好,听得清楚学生评价得也更多。

二、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

首先让学生说年龄,老师是精心设计、层层推进的:和学生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其年龄一般是8岁或9岁;他们父母亲的年龄一般在三十几岁;爷爷奶奶的年龄一般在六十几岁左右,让学生对,年龄范围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选择,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描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来展示和交流各自的知识和经验,需要老师的点拨。马老师要求的两次不同的(一次有数,一次去掉数)读,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所获得的感受是不同的。通过比较,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对于生活是不可或缺的。

四、  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估计

在“猜一猜”活动中,学生先观看视频,了解游戏的规则。先抓一把蚕豆,猜一猜再数一数,经过交流发现都是抓一把,数出来的却不一样,发现手的大小决定了抓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同样多等词表述的规范清晰,小组合作有序井然。接着在抓一把花生,让学生思考,和蚕豆比会多还是少,学生先猜再实践操作,再到观察黄豆的个头,抓一把猜一猜,数一数,体悟到个头越小,抓一把的数量就会越多。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算的意识,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还有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肯定自己,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自信;通过激励的措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我们认识的数》评课  徐洁

“我们认识的数”是一年级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后教材上所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在这一节课中,马老师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流畅,层次分明,块面清晰。虽然教材中的内容很少,但可挖掘的东西却很多,马老师挖掘了很多亮点,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很多,我主要围绕数感和小组合作学习两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描述数,充分感悟数的重要作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来展示和交流各自的知识和经验,需要老师的点拨。马老师设计了3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的用处。第一,在生活中找100以内的数;第二,让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家人的年龄,总结他们父母亲的年龄一般在30多岁;爷爷奶奶的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让学生对年龄范围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三,要求的两次不同的(一次有数,一次去掉数)读,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所获得的感受是不同的,通过比较,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对于生活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三个层次的说一说,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的重要性,还结合本单元知识点数的大小、几十多、单双数等,帮助在活动中巩固知识,也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猜一猜的活动中,第一环节,马老师播放了视频作为示范,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抓一把——数一数——说一说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把蚕豆有多少粒;第二环节,通过猜一猜——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把花生有多少粒,然后与蚕豆的粒数对比,第三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花生的粒数估计黄豆的粒数,再数一数进行验证,这一环节马老师设计的三次抓的层次分明,目的性非常明确,学生在活动中反复体验,在体验中深化认识,发展了数感。

值得商酌的地方:在第三层次中是否可以把根据蚕豆的实际个数猜花生的个数稍微前置一些,因为在猜花生有多少粒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猜得花生的个数比蚕豆还要少了,就在这时老师是否稍微引导一下让孩子观察蚕豆和花生的大小,怎样估计才是合理的?

三、小组合作规范,很有实效。

本节课共有两次小组合作。两次小组合作中,小组长非常能干,体现了很好的领导能力,使得活动有效展开。两次小组合作中,马老师明确了活动的要求,让学生清楚活动的步骤,特别是在猜一猜中的小组合作,为了能更清楚的呈现活动步骤,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看得更直观,看完后教师不是马上放下去让学生操作,先让学生总结活动的步骤,可以考察孩子的倾听习惯,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提炼总结能力,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非常感谢马老师的高位引领,因为是第一次教一年级,所以我也在重新学习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如何培养,这次学到了很多好的做法,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学习。

 

《我们认识的数》评课稿   颜素青

“我们认识的数”是在认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本节课马老师让孩子们在小组交流和合作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广泛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事实上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100以内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出发进行课前调查活动,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身边的数等,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所以课堂上,当老师让同学猜年龄的游戏时孩子们基本能说出今年64岁的人可能是小明的什么人,使学生感受到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教师能巧妙地设计猜、数蚕豆、花生和黄豆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注意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合流,让学生体会到同伴之间的合作,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活动后提出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猜一猜、估一估、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活动中体验,并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计的意识,掌握估计的方法,提高估计的能力。2、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相互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肯定他人,在评价中增强自信。3、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3、注重课外延伸,提升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马老师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在课尾再安排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数一数,让孩子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安排了数的发展史给孩子们欣赏、了解,并且让孩子们展开自己的想象,想象以后数还会有怎样的发展。

 

 

 

【教研总结】

本次教研组活动由马老师承担公开课研讨,着实让大家收获不小,从课的设计到说课,无不体现了马老师的高瞻远瞩而又踏实扎实的教学风格。遗憾的是课后的研讨评课老师们没有从一定的高度反思和总结提升,因此,本次活动要求每位青年老师上交一份评课稿,并从此后的公开课每位老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评课水平,从日常的教研活动中锤炼自己的专业水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105229 电子邮箱:jsczsjxx@163.com